• 全国 [切换]
  • 深圳市鼎达信装备有限公司

    扫一扫关注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真空技术 » 正文

    基于LS-DYNA的T型电梯导轨残余应力研究

    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12-13 16:23:13    浏览次数:89    评论:0
    导读

    摘 要:在T型电梯导轨的三点压弯校直理论基础上,研究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变形规律。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进行几何建模,导入ANSYS/LS-DYNA进行有限元仿真,得出T型电梯导轨在校直后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。再通过调整压头、支点的位置,探讨压头的行程变化和支点之间的跨距对应力、应变和校直质量的影响,为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

    摘 要:在T型电梯导轨的三点压弯校直理论基础上,研究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变形规律。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进行几何建模,导入ANSYS/LS-DYNA进行有限元仿真,得出T型电梯导轨在校直后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。再通过调整压头、支点的位置,探讨压头的行程变化和支点之间的跨距对应力、应变和校直质量的影响,为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。

    关键词:T型电梯导轨;ANSYS/LS-DYNA;残余应力;校直质量

    1 引言

    电梯导轨是电梯导向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使轿厢产生水平振动的主要激烈源[1]。电梯导轨的直线度精度决定着电梯的安全、舒适、高速地运行。因此,电梯导轨的校直在电梯导轨生产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。

    目前,随着电梯速度的提高、电梯及电梯导轨工业的迅速发展,对电梯导轨直线度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但大多数导轨进行切削加工后直线度达不到要求,所以出厂前必须进行电梯导轨的检测和校直。在进行校直时,需要仿真得出电梯导轨的应力、应变的分布规律和导轨的残余应力分布规律,这对实际的电梯导轨校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。

    本文基于有限元的方法,仿真得到T型电梯导轨校直过程中应力、应变的分布云图和残余应力分布云图。再通过改变行程和跨距,得出校直行程和跨距对校直质量和残余应力的影响,为T型电梯导轨的校直方法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[2-3]

    2 三点压弯校直原理

    自动校直机对一批经历相同加工过程的T型电梯导轨进行集中校直,T型电梯导轨的常见弯曲形式为:导轨两端点之间只有一个弧度的弯曲;或者有两个以上的跨距较大的弯曲弧度。校直时将T型导轨的某一弯曲弧段支撑在两个支点之间,根据初始挠度的大小在压点处施加压力,使导轨反向弯曲后最终回复到平直状态。校直过程中工件可以看作是受集中力载荷作用的简支梁。校直的压点、支点位置以及压头的校直行程大小是主要的工艺参数[4]

    T型电梯导轨能够被校直,是因为导轨在校直过程中发生了塑性变形,在外载荷F的作用下,使导轨产生反弯总下压挠度δ。卸去载荷后,导轨产生一部分永久变形δc,另有一部分弹性回弹δf,如果导轨永久变形量δc0时,即校正挠度等于初始挠度,则导轨被校直[5]

    图1 三点压弯校直过程示意图

    δ0—初始挠度 δ∑—总下压挠度 δw—反弯挠度δf—卸载回弹挠度 δc—永久变形挠度

    根据上述论述可知:

    根据文献[6-8],可以得到:

    式中:Ct是弹性极限曲率;为反向弯曲曲率。在校直过程中弯矩比和反弯曲率比存在关系:

    式中为弹性极限弯矩,ζ为弹区比。

   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

    3.1 几何模型

    本次实验主要针对T型电梯导轨的侧面和顶面来进行校直,T型电梯导轨的型号为T75,长度为5000mm,T型电梯导轨的横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。

    图2 T型电梯导轨截面示意图

    该电梯导轨各项尺寸参数,如表1所示。

    表1 导轨截面尺寸

    其中T型电梯导轨自动校直机的校直部分是由校直压头、支点和送料小车组成,它的CAD模型如图3所示。根据之前三点压弯校直原理和降低仿真过程中ANSYS的求解时间,需要对T型电梯导轨自动校直机建立简化的SolidWorks模型如图4所示,然后应用ANSYS/LS-DYNA显示动力学有限元模块进行仿真[9-10],根据不同的压头校直行程和支点跨距变化,对T型电梯导轨进行动态仿真分析,研究T型电梯导轨校直后的残余应力以及校直过程中应力、应变的分布规律,得出合理的校直方案。

    图3 自动校直机校直部分

    图4 简化的校直模型

    3.2 物理模型

    T型电梯导轨的材料为Q235A,实体单元取为双线性强化材料模型[11],材料参数如表2所示。考虑到校直压头和支点的刚度较大且受到机床的支撑,将压头和支点设置为刚形体,其材料参数如表3所示。

    表2 T型电梯导轨的材料参数

    表3 压头和支点的材料参数

    3.3 约束、初始条件和加载求解

    根据实验对T型电梯导轨校直的实际过程,需要对模型中校直压头施加Y轴方向的平动,约束支点X轴方向的移动,同时约束两支点关于压点对称分布,调整好两支点之间的跨距后,约束支点固定。仿真时对T型电梯导轨顶面施加力F,使压头沿顶面方向运动一定的校直行程,然后撤去校直力F。其中校直压头与导轨的接触方式为自动表面-表面接触,接触类型为刚体-变形体接触。

    4 导轨动态仿真结果分析

    4.1 校直行程对导轨残余应力的影响

    构件在制造过程中,将受到各种工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;当这些因素消失之后,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与影响不能随之而完全消失,仍有部分作用与影响残留在构件内,则这种残留的作用与影响——残余应力。电梯导轨在进行校直时,导轨内部产生弹塑性变形形成新的应力变化,当撤去校直力后,在导轨内部残留下的附加应力即为校后残余应力。残余应力对电梯导轨的疲劳强度、抗应力腐蚀能力、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,而适当的、分布合理的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疲劳强度、提高抗应力腐蚀能力,从而成为延长零件和构件使用寿命的因素。选择不同校直行程,校直后导轨的残余应力也不相同,因此,合理配置压头行程对残余应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
    在对T型电梯导轨进行校直时,利用极点算法计算出压头的位置坐标,然后将支点对称的分布于压点的两侧。仿真中压头的校直行程分别取3、4、5、6、7、8、10mm,对电梯导轨进行动态仿真模拟。T型电梯导轨校直时的残余应力图(压头行程为10mm的校直结果),如图5所示。

    图5 残余应力分布云图

    从图中可以直观地观察校直T型导轨残余应力分布规律。T型导轨在校直过程中的Total Deformation云图6如图所示。

    图6 校直时总位移变形分布云图

    由图5的残余应力图可以看出:导轨的残余应力排列的比较密集,不同位置的残余应力值为9.7~158MPa,中间压头校直位置和支点接触位置残余应力值比较高,支点到导轨端部的残余应力最小。其中残余应力值远小于屈服极限的范围,而且残余应力的分布也比较合理,故校直的T型导轨符合要求。不同校直行程时,压点位置、支点位置和端部的应力对应值,如表4所示,可以看出:校直行程在2~4mm时,导轨发生弹性形变,所示三点位置处的应力变化不大;当校直行程为6~10mm时,导轨发生塑性变形,随着行程的逐渐增大,各点的应力值在逐渐减小。当行程为10~12mm时,各值相差较小,可视为最理想的校直效果,残余应力也均为较小,这和实际的校直该型号T型电梯导轨时的校直行程也吻合。

    表4 不同校直行程的应力值

    4.2 校直过程中的应力、应变的分布

    根据表4可以得出:校直行程为10~12mm为理想的校直效果。为此取校直行程为10mm时校直T型导轨的应力和应变进行分析。校直过程的Von Mises stress云图,如图7所示。Von Mises strain云图,如图8所示。进入校直时,刚开始导轨发生弹性应变,当导轨进入塑性应变时,塑性应变由零逐渐增大,塑性形变在0~0.612之间变化。

    在校直过程中,其等效应力超过了屈服极限,发生了弹塑性变形,塑性变主要发生在与校直压头接触的区域及导轨的最大挠度位置。校直时,部分变形转变为永久变形,不能弹性恢复;而部分弹性变形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,从而达到导轨校直的目的。

    图7 校直时等效应力云图

    图8 校直时等效塑性应变云图

    由图7、图8可知:在校直T型电梯导轨过程中,超过了导轨屈服强度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压点位置和支点位置,符合实验现场的实际情况。

    5 结束语

    通过以上模拟和分析,可以得到以下结论:

    (1)校直行程的大小不仅决定了电梯导轨能否校直,而且决定了导轨校直质量的好坏。通过采取不同的校直行程进行有限元分析,得出T75电梯导轨的较为理想的校直行程,可以弥补以往由人为凭借经验调整校直行程所带来的误差。

    (2)通过仿真分析,得出了T型电梯导轨残余应力值得分布情况。

    (3)在校直T型电梯导轨的过程中,通过控制压头的校直行程,使压点位置(最大挠度)发生弹塑性变形,所以在校直过程中校直行程过小时无法达到校直的目的,过大的校直行程可能造成应力过大或者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。因此,在进行电梯导轨的校直时,合理设置校直行程非常重要。


     
    (文/小编)
    打赏
    免责声明
    • 
  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2024.dingdx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5065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
    0相关评论
     

    © Copyright 深圳市鼎达信装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15-2022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参数请咨询我们工程师!鼎达信作为创新真空产品研发制造商,我们提供海绵吸具,海绵吸盘,真空吸盘,真空发生器,真空泵,真空鼓风机,缓冲支杆,真空配件,真空吊具等等产品

    粤ICP备17119653号